
隨著零售業的快速發展,現有的《零售業態分類》國家標準已無法滿足市場發展需求。記者昨日獲悉,由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承擔的《零售業態分類》國家標準修訂已進入公開征求意見環節。本次修訂首次對超市業態進行了細分,便利超市、社區超市、大型超市作為單一業態獲認可。專家表示,如同2004年新零售業態分類標準把無店鋪銷售方式納入零售業后,進一步激發電子商務繁榮一樣,連鎖超市也將進入快速發展時期。
順應市場發展超市業態細分
零售業態分類是按照店鋪的經營方式、商品結構、服務功能,以及選址、商圈、規模、店堂設施、目標顧客和有無固定營業場所原則進行分類的。此次標準是在2004年版本基礎上的又一次修訂。
從大類上來看,此次修訂零售業態由原來十八大類縮減為十六大類(見圖表),但細分業態增多。把原版的大型超市歸類在超市業態大類下,家居建材店并入專業店中;將專業店劃分為“專業市場”和“專業超市”;在無店鋪零售中增加了直銷業態。
此次修訂最大的亮點是對超市業態進行細分,劃為便利超市、社區超市、綜合超市和大型超市,并對這四類超市營業面積和目標顧客規定了具體標準。
“超市是近年來零售業發展最快的業態,各細分業態相互嫁接趨勢明顯,一家零售企業經營多種業態也較為普遍,原有的標準已經不適合現實發展需要。”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洪濤解讀此次修訂的重要原因。
參與此次修訂的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楊青松表示,零售業差異化趨勢已越來越明顯,業態細分越來越具體,進行零售業態分類修訂非常必要,也更加方便政府分檔定級管理。
國標修訂將帶來行業升級
上世紀末,我國零售業經過長期積聚,開始迎來快速發展時期。為跟上零售業發展步伐,2000年,國家制定并頒布了《零售業態分類》。4年后,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、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頒布了新的國家標準《零售業態分類》。該標準對購物中心的種類進行了細分;增加了折扣店業態。最重要的是,零售業態從總體上分為有店鋪零售業態和無店鋪零售業態,無店鋪銷售方式被我國零售業承認。
上世紀末,全國各地的無店鋪銷售業進入飛速發展時期,淘寶商城等無店鋪零售商悄然崛起,造就了如今網上零售業蓬勃發展。根據相關研究機構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,在金融危機時期,傳統零售業銷售額增速放緩,但2009年電子商務交易量近2500億元,同比增長100%以上。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,也帶來了點擊消費、秒殺等新的消費方式。
近幾年便利性服務帶來了超市業態進一步細化,便利超市、社區超市、大型超市等各種細分業態普及發展,迫使“零售業態分類”重新規范。
便利、社區超市將迎來大發展
隨著一線城市商圈逐漸擴展至郊區,中西部地區城鎮化進程加快,24小時便利店無法覆蓋到商業區和社區,16小時以上的便利超市和社區超市開始不斷冒出。商業集團也加大了對社區超市、生活超市的升級改造,沃爾瑪首次在華增設“惠選”社區便利店。
業內人士稱,國民收入和個人可支配收入的發展是零售業最重要的市場驅動力。一般人均GDP在800-2000美元之間,是連鎖超市誕生時期;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,是便利店、專賣店、專業店批量發展時期;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,高級專賣店、精品店、奢侈品開始流行。
數據顯示,2009年我國相當部分城市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,北京、上海、廣州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。這也激發了高端精品超市在上海、廣州開始大量涌現。
相關專家表示,連鎖便利超市目前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,因其選址靈活、投資額少、貨物周轉快、毛利高等特點成為待開發的黃金渠道。
洪濤認為,修訂后的零售業態分類標準,將大大助推連鎖超市的整體升級。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,以及國民收入的持續增長,連鎖便利超市和社區超市將獲得飛速發展。
(來源:北京商報 作者:熊海鷗、焦劍)